“全球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4-01更新时间:2024-04-13阅读次数:212

  2024年1月7日,由港湾海外、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匈牙利、土耳其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资深学者及政策制定者,针对当下热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索中美关系由“竞争导向”向“合作导向”转变的可能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致开场词并主持了会议。他表示全球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技术竞争是当下的热点议题,希望与会者从理论、战略和政策等不同层面进行坦诚交流,产生有益的成果。他还表示,本次会议汇聚了相关领域的全球权威专家与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研讨能够形成对当前挑战的共识,探索正和博弈的路径。


围绕中美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这一主题,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副总裁斯蒂芬·埃泽尔先生(Stephen Ezell)港湾海外创始人、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陈溪博士分别就美中双方观点进行主题发言。


斯蒂芬·埃泽尔先生肯定了中国过去二十多年中在技术和贸易领域所取得的瞩目成绩,并认为中国正尝试在几乎所有前沿的产业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同时,他也对中美贸易逆差、美国制造业就业冲击以及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责任等议题发表了见解,并提出了建立智库、基金联盟推进全球创新的合作建议。


陈溪博士表示中美关系发展应聚焦具体举措,避免盲目的相互指责,降低互信。首先,陈溪博士针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并对美国头部智库的主流思想作出了长周期分析;其次,他分享了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的主题变迁、概念模型及行动路径。最后,他建议中美在技术进步、全球治理和基础设施联通等方面合作,对冲地缘政治与技术竞争存在的风险。


在其他嘉宾发言环节,匈牙利政府经济发展部副国务秘书(技术方向)索泽波西·索尔诺基先生(Szabolcs Szolnoki)认为,匈牙利的高速和创新发展得益于中美所提供的不同战略支撑,应鼓励全球自由贸易、公平竞争与积极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肖耿教授认为,中美两方市场相得益彰、不可分割,产业封锁只会加速企业创新和替代市场的发展。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劳伦·约翰斯顿女士(Lauren Johnston)认为,发展中经济体同时需要中美两国市场,应鼓励中美加大对全球南方人力资源的培训。迪拜数字管理局战略规划顾问奥坎·格雷博士(Okan Geray)认为,应鼓励发展系统性产品和全球监管体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朱旭峰教授认为,应鼓励中美加强合作和学界交流,以增进彼此理解,建立全球治理平台以应对共同挑战。


朱旭峰教授主持讨论环节,嘉宾对中美发展及产业学界合作各抒己见。斯蒂芬·埃泽尔先生提议针对全球不同经济体的产业和企业创新程度开展合作研究;肖耿教授提议,中美联合创新应充分发挥各自研发和市场优势,并使全球人民受益;陈溪博士提议,下阶段中美合作应考虑产业与空间结合,重在落实;奥坎·格雷博士提议,将学者意见予以标准化,以系统性推进创新;朱旭峰教授提议,应发挥国际组织和国际平台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应针对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新型技术予以监管,降低技术滥用所带来的安全风险。


陈溪博士对本次会议作技术总结。他首先认可了斯蒂芬·埃泽尔先生在国际平台下设立专家组以及设立交流机制以应对分歧的提议,但建议将解决方案的举措具体化,并期待在华盛顿开展进一步交流。同时,他对索泽波西·索尔诺基先生在中美之间鼓励多方合作的成熟态度表示了赞赏;也赞同了肖耿教授中美应发挥“研发-市场”比较优势的观点,以及朱旭峰教授发挥国际平台作用以调解分歧的观点;另外也肯定了劳伦·约翰斯顿女士的全球南方人力资源培训提议,以及奥坎·格雷博士对国际行动标准化的提议。


最后,王栋教授表示,本次会议经历了坦诚相待、展示分歧、趋向合作的研讨过程,充分证明各方具备合作意愿及专业精神。他期待未来各方可以从各自利益出发,寻求共同利益,并尽可能扩大共识。王栋教授也表示希望本次会议的讨论可以延续下去,期待今后继续看到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研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