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智慧城市季评(粤港澳大湾区,2023年第二季度)

一、前言

虽然全球智库或商业机构已开展大量“区域融合与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究。但是为全球的前瞻性思想和决策者行动的具体指引是缺位的。因此,港湾海外(https://www.harbor-overseas.com/、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简称“研究基地”,http://igcu.pku.edu.cn/)、香港国际金融学会(简称“学会”,https://www.hkiif.org/a-list/29465-chs)融合三方的视野、知识和经验发起这项合作并发布《亚洲智慧城市季评》。这些先驱性的工作,将提醒我们(以及全球各领域的精英和决策者)所具有的引导全球区域融合与协同发展并建立全球基准的责任。我们将从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产业发展等视角识别目标区域的挑战,提供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法和融资建议。

考虑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的流行(例如ChatGPT),我们不再阐述背景,而是直接识别问题和提出系统性、创造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聚焦亚洲,但也会讨论亚洲之外的区域。

本次讨论主要对象是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香港特别行政区。

来自大湾区香港中心、奥地利国家技术研究院(简称“ATI”)、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简称“CU”)的三位专家和我们共同作业。

二、问题

虽然香港一直鼓励发展科创产业,但当前一些高收入的高级服务行业(金融、保险、地产、专业服务、商用服务以及公共行政等领域,以下简称“高端服务业”)的就业数据并不支持这一结果。例如,从香港高级岗位(经理和专业人员)的结构来看,高端服务业的占比从56.46%2017年第四季度)上升到63.44%2022年第四季度)。从香港总就业数占比来看,高端服务业的占比从47.65%2017年第四季度)上升到53.42%2022年第四季度)。从香港所提供的岗位缺口来看,高端服务业的占比从46.89%2017年第四季度)上升到57.63%2022年第四季度)。诚然,其原因可能来自疫情对香港旅游、物流等行业的冲击,使传统产业岗位下降。

并非否认香港高端服务业的贡献和竞争力。所担忧的是,过去五年香港产业结构未得到实质性调整,将挑战社会稳定和产业转型等目标。

考虑到深圳和香港:

1)互为全球和内地市场的入口;

2)彼此的优势产业(制造业和金融业)互为市场;

3)深圳制造业和香港金融业的比较优势不仅不会被对方替代,而且具有很重要的互补性,资本在香港将面对更低交易成本和更透明监管,而工厂在深圳更易于找到先进供应链或熟练技术工人。

建议以区域融合与区域合作为导向,在北部都会区设定两个系统性目标:

1)中线:香港中环-深圳福田。继续将河套地区为纽带打造可以同时利用香港和深圳比较优势的未来金融科创示范区;

2)西线:香港大屿山-香港元朗-深圳湾口岸-高铁西丽站和前海站-深圳机场。提前布局支持深港资源互补的基础设施,推动中小型高端制造业及相应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图一、深圳-香港(讨论:各方;绘图:陈溪)

 

本节由陈溪博士(港湾海外)起草,由王缉宪教授(大湾区香港中心)、肖耿教授(学会)、王栋教授(基地)、陈溪博士(港湾海外审阅。

三、方法

中线:以跨区域合作与制度创新推动先导型金融科创

我们肯定当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开发河套地区的策略。

初始动力可能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向北部都会区的搬迁。例如,北京市政府向其城市副中心搬迁就是通州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维护中线(“中环-落马洲”)利益(尤其是北部都会区到香港岛沿线),可以争取香港现有金融、地产产业的支持,并巩固香港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西线:开发小型产城融合促进本地创新

“大屿山-屯门-元朗-深圳”的轨道交通、融入“数字湾区”与保护环境将是重点。

由内地和香港联合的力量,以“小聚集、强连接”为原则,在西线的元朗、屯门和大屿山开发相互连通的小型产城融合节点。建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加快前瞻性的土地开发规划和审批流程。

五年后,全光网、卫星互联网、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务器等将成为西线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的标准配置。不仅推动车路协同、无人机和无人船等面向未来的交通或运输系统的普及,还会吸引大量灵活办公、智能制造类中小型企业入驻交通枢纽与创新园区,创造大量高质量、多元化就业岗位,巩固香港社会的稳定。

保护自然环境、植物和动物多样性、湿地和水生系统、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城市自然区域的策略至关重要。有品质的生活与清洁的空气、清洁的水、进出公园以及减少废物和改善废物管理的综合计划直接相关。跨区域的绿色走廊可以促进野生动物的移动、流域保护,并确保当地的绿地可供娱乐。

之后,可以对每个区域进行位置分析,包括人口分布和城市形态,以提高人们对交通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可达性,从而促进新城区的发展。综合评估方法和计划可用于保护、加强和恢复自然境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和相关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建设强大的经济和基础设施。决策者必须将自然环境纳入区域一体化、发展计划和讨论。

本节由陈溪博士(港湾海外)、Angelos Chronis博士ATIJames T. Anderson教授CU)起草,由王缉宪教授(大湾区香港中心)、肖耿教授(学会)、王栋教授(基地)、陈溪博士(港湾海外)审阅。

四、融资

      (1)过渡阶段。

鼓励企业在深圳和香港建立相互嵌入、跨区域运作的多(双)总部,利用香港北部都会区及深圳各类试验区与产业园区比较优势。进一步的,将区域扩大到包括所有湾区城市;

鼓励深圳政府和香港政府扩大“一地两检”、“一二线关”等机制。进一步的,建议纳入包括香港洪水桥、高铁深圳北站和西丽站、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湾区节点,加速人货流动;

这些机制创新将便捷、高效的实现行业监管或利益分配,激励内地城市发展出与制造业密切结合的金融业,也将催生香港发展出与金融、科技密切结合的高端制造业。

2)融合阶段。

鼓励香港建立面向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及其他湾区城市)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离岸人民币融资平台,将粤港两地企业、居民利益深度嵌入湾区以及中国内外双循环发展进程中,推动聚焦垂直行业或领域的投资和财富管理基金的崛起。

本节由陈溪博士(港湾海外起草,由肖耿教授(学会)、王缉宪教授(大湾区香港中心)、王栋教授(基地)、陈溪博士(港湾海外审阅。

五、结论

本区域最大挑战是机制协同与利益分配,我们尽力提供了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制度基础设施和金融基础设施融合的策略。

我们相信,一个全面融合的湾区将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我们将讨论深圳、澳门、珠海等其他湾区城市。

本节由陈溪博士(港湾海外起草。

六、后记

狭义智慧城市指向信息与通信技术,但这是不完整的。广义的智慧城市是城市业务、信息技术和治理机制的融合。因此,我们相信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制度基础设施必须被融合使用,以促进区域融合。在亚洲少数发达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将扮演重要角色。

关于区域融合为导向的智慧城市发展方法论,可参考将于7月底将在北京发布的《2023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

如果有兴趣加入这项工作,请联系:general@harbor-overseas.com。这将为我们的工作以及世界带来多元和创新思想、专业知识和本地视野。由港湾海外向外部伙伴发出正式的邀请函。

产出物可以被任何机构和个人使用,但请事先获得允许,请联系我们:general@harbor-overseas.com任何的推广、研究或商业活动中,港湾海外、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和香港国际金融学会的名称应被同时使用。

建议引用格式:港湾海外、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亚洲智慧城市季评:粤港澳大湾区》,20234

粤港澳大湾区 (2023年第二季度)

大小:约0.5M(如果手机不能下载,请在浏览器状态下打开下载)

下载次数:78

下载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