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7阅读次数:2908
重塑香港以及未来的亚洲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燃起香港和整个湾区的希望,但在它成为真正的增长动力前,让我们再次审视香港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及摆在桌面上的解决方案。众所周知,资金和人力资源向金融、地产、咨询、法律等服务业过度集中,导致香港社会难以向首次置业的年轻人及底层百姓提供高质量就业机会,使其难以负担起住房和生计,这也成为香港社会稳定的最大挑战。
有专家提出兴建公租房,并在香港北部力推高科技产业。这是可行之路。在北部的新界地区有大片可供开发的土地,我也相信香港特首有足够魄力简化行政流程,加速解决产权或立法问题。此外,高科技产业也的确可以提供大量高质量就业。
然而,香港政府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非常难。
香港的就业结构决定了利益结构
从香港统计局所公布数据可知,香港就业结构大体分四类:(1)贸易、消费;(2)物流、信息通信;(3)金融、地产与专业服务;(4)公共事务。它们分别占总就业比例的约25%、12%、25%、23%。这些就业支撑着香港的全球贸易、物流和金融中心地位。
过去五年(从2017年二季度到2022年二季度),虽然香港的贸易、消费、物流相关就业岗位及占比出现预料之中的下滑(从43.89%到37.77%),但金融、保险、地产与专业服务以及公共事务相关就业岗位却有让人意外的上升(从22.15%到25.19%)。在2017年,香港54.99%的高级岗位来自后者,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62.85%,即每三个香港高级岗位中就有两个来自后者。
制造 | 建造 | 贸易与消费 | 物流与信息通信 | 金融,保险,地产与商业服务 | 公共行政,社会 | 其他 | 总计 | |
经理及专业人员(千人) | ||||||||
2017Q2 | 26.8 | 43.8 | 218.8 | 100.9 | 225.6 | 257.8 | 5.4 | 879.2 |
2017Q2 | 0.77% | 1.25% | 6.25% | 2.88% | 6.45% | 7.37% | 0.15% | 25.13% |
2022Q2 | 13.3 | 37.1 | 152.6 | 96.2 | 236.6 | 278.0 | 5.0 | 818.7 |
2022Q2 | 0.41% | 1.14% | 4.69% | 2.96% | 7.27% | 8.55% | 0.15% | 25.17% |
各类支持人员(千人) | ||||||||
2017Q2 | 84.7 | 298.2 | 864.4 | 351.5 | 549.6 | 455.8 | 14.9 | 2,619.9 |
2017Q2 | 2.42% | 8.52% | 24.71% | 10.05% | 15.71% | 13.03% | 0.43% | 74.87% |
2022Q2 | 75.0 | 290.8 | 670.1 | 309.3 | 582.7 | 485.6 | 19.9 | 2,433.7 |
2022Q2 | 2.31% | 8.94% | 20.61% | 9.51% | 17.92% | 14.93% | 0.61% | 74.83% |
合计(千人) | ||||||||
2017Q2 | 111.5 | 342.5 | 1,083.3 | 452.6 | 775.2 | 713.6 | 20.5 | 3,499.1 |
2017Q2 | 3.19% | 9.79% | 30.96% | 12.93% | 22.15% | 20.39% | 0.59% | 100.00% |
2022Q2 | 88.3 | 328.1 | 822.5 | 405.8 | 819.3 | 763.6 | 24.9 | 3,252.4 |
2022Q2 | 2.71% | 10.09% | 25.29% | 12.48% | 25.19% | 23.48% | 0.77% | 100.00% |
表一 按行业及职业划分的香港就业人数及占总就业比例(无外籍家庭佣工)
即便全球已进入经济衰退,香港的就业市场仍在强化这一趋势。从香港统计局最近一次公布的职位空缺数据中发现,2022年第一季度65.17%的职位空缺来自金融、保险、地产与专业服务以及公共事务部门,五年前这一数据为45.54%。
制造 | 建造 | 贸易与消费 | 物流与信息通信 | 金融,保险,地产与商业服务 | 公共行政,社会 | 其他 | 总计 | |
2017Q1 | 1,403 | 269 | 28,733 | 6,321 | 18,621 | 13,464 | 189 | 53,696 |
2017Q1 | 3.64% | 0.81% | 40.78% | 8.97% | 26.43% | 19.11% | 0.27% | 100.00% |
2022Q1 | 2,567 | 568 | 10,448 | 6,341 | 16,581 | 18,411 | 243 | 70,463 |
2022Q1 | 2.61% | 0.50% | 19.46% | 11.81% | 30.88% | 34.29% | 0.45% | 100.00% |
表二 按行业划分的职位空缺数目及占比(公务员除外)
香港的利益结构决定了政策导向
我们观察了《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中线方案(包括“新田科技城-古洞北-罗湖文锦渡”)和西线方案(包括“元朗-天水围”),发现中线预计至多提供148,000个科技岗位以及至多147,000套住宅单位,西线预计至多提供8,000个科技岗位以及70,000套住宅单位。
然而,以金融、地产与专业服务为核心的中线可能房价高企,并不利于孵化新兴科技企业。可以预料新居民仍将是来自“落马洲-尖沙咀-中环”一线的高端服务业从业者。我们赞同中线方案的重要性,它将推动深港在河套地区的协同发展。但是,为了维护香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应是继续引导有限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流向高端服务业(合计约158.29万人),而是为另外166.96万从事非高端服务业的人群提供新机会,为他们创造科技或制造业岗位。
香港的人才结构不利于科创
根据新近发布的《2022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香港(也包括澳门)意外的未能在总体得分上取得出色表现。和深圳、广州相比较,香港(以及澳门)在构建数据要素市场、鼓励人民参与(例如共享经济)领域存在显著差距。我们看到大量来自香港和内地的政策建议指向了科创,但是香港一半的人才都从事金融或高端服务业相关职业,另一半岗位又主要是贸易、消费、物流和建造。我不认为香港社会为科创做好了准备。
长远眼光与笨拙之举
我们既需要为从事非高端服务业的人群提供高质量就业,也需要扭转香港的人才结构。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我们面对僵局之时,并无更精明的方法。既依靠宽广的眼界,也需要笨拙的行动。
(一)、沿西线建设高水平工厂和鼓励中小微企业,为从事非高端服务业的人群提供高质量就业。在西线,港珠澳大桥以及深圳湾大桥已构成广州南沙-东莞-深圳宝安和前海-香港元朗、天水围和大屿山-珠海与澳门-中山的湾区大环线,关键节点即在香港西部的元朗和大屿山。这个环线途经全球最繁忙的海港群和机场群,若以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制度基础设施这三支力量推进区域融合,不仅为从事非高端服务业的人群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也为中线的金融、地产和专业服务从业者提供了新市场。
(二)、扭转香港的人才结构。和中线不同,西线建设不需要数字或金融巨头主导的大规模金融或房地产项目,而是由高水平的轨道交通、光纤通信和评估体系串联起沿线的小型创新枢纽。将眼光放到整个珠江口,耐心建设小规模的数字化卫星城市群,提升全社会的数字素养,吸引更多金融或政府事务专家转移到跨区域的数字化建设之中。
若香港仍将利益悬于中环-河套一线,将难以创造足够的科技和制造业岗位,也不可能改变人才结构,从而难以解决社会动荡问题。
亚洲的未来
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已在今年发布了明确的信号,气候变化、地区冲突将加剧社会动荡。历史上看,不论是亚洲还是欧洲,粮荒和疫情从来都会引发政权更迭。任何经济体都不能对全球化再抱有更大期待,必须实现全球行动的务实性与经济性。香港的挑战与解决思路给亚洲的启示在于,各经济体或利益集团绝无可能独自应对上述挑战。下一阶段区域化不再是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融资方案,而是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协同作战以实现就业、本地和全球治理等复杂目标,这要求整合更多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重塑香港将为亚洲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小经济体可以扮演关键角色,与中国内地、东盟、日本、韩国或俄罗斯共同促成区域经济共同体,既维护内部稳定,也推动亚洲和平与繁荣。
英文版于2022年9月29日刊发于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内容略有不同):